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资源 >> 细胞实验| 原代细胞分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细胞实验| 原代细胞分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5-03-22 点击次数:48

原代细胞分离是从活体组织中直接获取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的关键步骤,其方法根据组织类型和目标细胞特性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离方法及其特点:


1. 酶消化法

原理:利用酶分解细胞间的连接蛋白或细胞外基质(ECM),释放单个细胞。
常用酶及适用组织

  • 胰蛋白酶(Trypsin):适用于细胞间连接松散的组织(如胚胎组织、上皮细胞),但对某些敏感细胞(如神经元)可能造成损伤。

  • 胶原酶(Collagenase):特异性分解胶原蛋白,适合结缔组织丰富的组织(如肝脏、肿瘤、心脏)。

    • 胶原酶Ⅰ/Ⅱ:用于较硬组织(如骨、软骨)。

    • 胶原酶Ⅳ:用于软组织(如胰岛、肝细胞)。

  • 中性蛋白酶(Dispase):温和消化细胞间连接,常用于表皮细胞或干细胞的分离。

  •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分解透明质酸,常与胶原酶联用(如脂肪组织分离)。

步骤:组织剪碎 → 酶解(37℃震荡) → 终止消化(含血清培养基) → 过滤离心。
优点:细胞得率高,适合多数组织。
缺点:酶可能影响细胞活性,需优化浓度和时间。


2. 机械分离法

原理:通过物理手段(剪切、研磨等)破碎组织,释放细胞。
常用方法

  • 研磨法:用研磨器或注射器芯挤压组织(如脾脏、脑组织)。

  • 筛网过滤:通过不同孔径细胞筛(如100-200 μm)分离细胞。

  • 反复吹打:用移液器吹散松散组织(如肿瘤组织)。

  • 密度梯度离心:利用Percoll或Ficoll分离不同密度细胞(如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优点:避免酶对细胞的损伤。
缺点:细胞碎片多,得率低,可能损伤脆弱细胞。


3. 组织块贴壁法(外植体法)

原理:将组织剪成小块直接贴壁培养,细胞从组织块边缘迁移出来。
适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贴壁性强的细胞。
步骤:组织剪成1-2 mm³小块 → 均匀铺于培养皿 → 轻压使贴壁 → 加入培养基静置培养。
优点:操作简单,适合少量组织。
缺点:耗时较长(1-2周),易混杂多种细胞。


4. 其他特殊方法

  • 磁珠分选(MACS):利用抗体标记目标细胞,通过磁场分离(如免疫细胞、干细胞)。

  • 流式分选(FACS):基于细胞表面标志物分选高纯度细胞群,但需先获得单细胞悬液。

  • 低渗处理:用于去除红细胞(如脾脏细胞分离)。

  • 激光显微切割:从病理切片中精准分离特定细胞群(需特殊设备)。


注意事项

  1. 组织来源:新鲜组织需尽快处理,避免细胞死亡。

  2. 污染控制:严格无菌操作,可添加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

  3. 细胞活性检测:台盼蓝染色或Calcein-AM/PI双染评估存活率。

  4. 培养基优化:根据细胞类型添加生长因子(如EGF、FGF)或特定血清浓度。


应用示例

  • 肝脏原代细胞:胶原酶Ⅳ灌注消化 → 离心纯化。

  • 神经元分离:胰蛋白酶短时消化 + 机械吹打,辅以DNA酶减少黏连。

  • 脂肪干细胞:胶原酶消化脂肪组织 → 离心获取基质血管组分(SVF)。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方法,必要时联合使用多种技术以提高细胞纯度与活性。


以下是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实验时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


一、实验前准备

  1. 组织来源与新鲜度

    • 使用新鲜组织(离体后尽快处理,建议在1小时内操作),避免细胞死亡或功能损伤。

    • 若需运输,将组织浸泡于预冷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细胞保存液(如HBSS含抗生素)中,低温保存(4℃)。

  2. 试剂与耗材准备

    • 确保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胶原酶)活性良好,根据组织类型选择合适的酶及浓度。

    • 提前预温培养基和消化液至37℃,避免温度骤变损伤细胞。

    • 准备无菌器械(剪刀、镊子)、细胞筛(常用70-200 μm孔径)、离心管等耗材。

  3. 污染防控

    • 严格无菌操作:超净台紫外灭菌30分钟,实验人员穿戴手套、口罩和实验服。

    • 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双抗),但需注意某些细胞(如干细胞)对双抗敏感。


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 组织处理

    • 彻底清洗:用预冷的PBS或HBSS冲洗组织,去除血液、脂肪和坏死部分。

    • 精细剪碎:将组织剪至1-3 mm³小块,增大酶接触面积,缩短消化时间。

  2. 酶消化过程

    • 不同组织对酶的敏感性差异大,需预实验确定最佳条件(如胶原酶消化肝脏通常需30-60分钟)。

    • 避免过度消化: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胞膜损伤,过短则细胞释放不完全。

    • 优化酶浓度与时间

    • 温和震荡:消化过程中轻微摇动(如37℃水浴摇床)可提高效率,但剧烈震荡会损伤细胞。

    • 终止消化时机:当组织块边缘变模糊、液体稍浑浊时,立即加入含血清的培养基终止反应(血清含酶抑制剂)。

  3. 机械分离技巧

    • 吹打时动作轻柔:使用宽口吸头,避免产生气泡或剪切力过大损伤细胞。

    • 筛网过滤:选择合适孔径的细胞筛去除未消化的组织块和纤维,避免堵塞筛网导致细胞损失。

  4. 细胞收集与纯化

    • 红细胞污染:用红细胞裂解液(如ACK缓冲液)处理,但需控制时间避免损伤目标细胞。

    • 碎片去除:可低速离心(如100 ×g,2分钟)或梯度离心法去除细胞碎片。

    • 离心参数:低速离心(如200-400 ×g,5分钟)避免细胞压积过紧,影响重悬。

    • 去除杂质


三、细胞活性与质量评估

  1. 存活率检测

    • 台盼蓝染色:死细胞吸收台盼蓝显色,活细胞拒染,计算存活率(需>80%)。

    • 荧光染料法:Calcein-AM(绿色,活细胞)和碘化丙啶(PI,红色,死细胞)双染更精准。

  2. 纯度验证

    • 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定标志物(如CK18标记上皮细胞,CD31标记内皮细胞)。

    • 形态学观察:显微镜下检查细胞形态是否符合预期(如成纤维细胞呈梭形,肝细胞多角形)。


四、细胞培养与后续处理

  1.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根据细胞类型选择专用培养基(如DMEM/F12用于上皮细胞,Neurobasal用于神经元)。

    • 添加必要生长因子(如10% FBS、EGF、bFGF)或抑制杂细胞生长的成分(如内皮细胞培养可加肝素)。

  2. 贴壁与传代

    • 初次贴壁率可能较低,需耐心等待(24-72小时),避免频繁换液扰动细胞。

    • 原代细胞传代次数有限(通常3-5代),需提前规划实验时间。

  3. 污染监测

    • 每日观察培养基浑浊度、pH变化(酚红指示剂变黄提示污染或细胞代谢异常)。


五、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可能原因解决方案
细胞存活率低消化时间过长/酶浓度过高缩短消化时间,降低酶浓度,预冷终止液。
细胞成团粘连消化不充分或DNA释放添加DNA酶(10-50 μg/mL),轻柔吹打。
杂细胞过多组织分选不纯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或磁珠分选提高纯度。
细胞不贴壁血清浓度不足或细胞损伤增加血清比例(如15-20%),检查消化步骤。

六、特殊组织注意事项

  • 肿瘤组织:坏死区域多,需仔细剔除;部分肿瘤细胞对酶敏感,可联合机械法。

  • 神经组织:神经元易损伤,建议使用木瓜蛋白酶(Papain)替代胰蛋白酶。

  • 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后需充分离心去除脂滴,避免影响细胞贴壁。


七、安全与伦理

  1. 涉及人类或动物组织的实验需通过伦理审查,并遵守生物安全规范。

  2. 废弃组织及试剂按生物危害废物处理(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


通过细致操作和条件优化,可显著提高原代细胞分离的成功率。建议首次实验时设置多组条件(如不同酶浓度、时间梯度),并记录详细步骤以便后续改进。


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声明:本公司转载并注明其来源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司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司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最新文章

在线服务